从“心”开始,快乐暑假
——六安皋城中学暑假心理课堂第一课
为什么明明想监督孩子按时间完成作业,却导致她更加拖延、更加抵触?为什么跟孩子沟通时,总是最后不欢而散,甚至互相“攻击”?为什么赢得孩子合作,就这么难?
“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氛围中,才能培养出自律、责任感、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。”
——心理学家简·尼尔森
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“翻车”,大约就是没有建立起这种和善而坚定的氛围,而总是不由自主地用控制和命令的语气,把氛围变得僵硬和对立。
父母不好好说话,真的是教育大忌。
PART.1 父母越“凶”,孩子越抗拒
用一声声的命令和管束,磨灭了孩子的信任,破坏了孩子的自控力,更把本应亲密有爱的亲子关系,置于互相排斥、互相撕扯的对峙中。
PART.2 父母越“软”,孩子越顺从
当父母“软”下来,孩子也会卸下防御心,更愿意与父母合作,实现亲子关系和学习效率双赢。
依靠“硬教育”命令孩子,是对孩子自主意识的打压,和对自主权的侵占,那么,用“软教育”尊重孩子,则是对孩子自主意识的激励,和对自主权的维护。
孩子需要在平等和尊重的氛围下,获得自我效能感,确认对世界的掌控感,从而自尊、自信地成长,更愿意与人合作。
PART.3 父母一定要赢得孩子,而不是赢了孩子。
(1)把孩子当成“大人”
当父母把凌驾于孩子之上的权威,削减为共同建立合作关系的盟友,就会把紧绷的亲子关系松绑,双方回归到舒适的状态,为合作打下基础。
(2)放下“赢”孩子的执念
教育孩子,最怕成人任由情绪张牙舞爪,想方设法跟孩子“斗狠”、“较劲”,非要逼着孩子低头服软才肯罢休。
当父母始终怀着要“赢了孩子”的心态时,其实最终输的还是自己。
唯有真正获得孩子内心和行为的一致性,才称得上真正的合作,真正赢得孩子的心。
父母要给孩子足够的尊重,多用建议型语言进行沟通,才能实现亲子双赢,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。
教育孩子,从来不是父母越用力,孩子越优秀。而是父母深谙教育的真谛,教养的艺术,在克制和修行中,给孩子最好的影响和引导。是时候给孩子松绑了,与其时刻把重心放在孩子身上,用一声声的命令,去牵制着他们的一举一动,不如给彼此都留下适度的空间,放手让他们去追寻、去摸索、去自我成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