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校长信箱
    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平安校园安全教育

    关于开展强化“防震减灾”教育宣传活动的通知

    浏览次数:1813   发布时间:2015-05-20

    各年级部、各班级、全体师生:

    为进一步深入宣传地震科普和防震减灾知识、增强广大师生防震减灾意识,提高自救自护和互救能力,在今年5月份的“5·12”我国第七个“防灾减灾日”来临之际,省教育厅、地震局决定在全省学校开展“防震减灾”专题教育宣传月活动。根据上级有关文件通知的指示精神,结合我校实际,将相关工作的要求通知如下。

    一、开展隐患排查整改,增强抵御灾害能力。

    各年级部、各班级要不断开展所在教学楼疏散通道、教室水房、门、窗玻璃,课桌、灯具、吊扇等附属设施安全隐患的自查整改活动。一定要做到及时发现隐患,及时整改,对不能及时整改的要在第一时间上报学校总务处,确保各类设施安装稳固、功能正常、使用安全,增强校园抗击地震灾害风险的基础,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。

    二、增强防震减灾意识,掌握科学减灾技能

    大家知道,我国是世界上地震多发国家,也是蒙受地震灾害最为深重的国家之一,其中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和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给灾区的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。沉痛的事实警示我们,必须正确面对地震,牢固树立“宁可千日不震,不可一日不防”的防震意识,多了解地震知识,掌握防震避险、安全逃生的技能,才能在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面前遇险不慌,合理避震,有效地保护自己,帮助他人。下面主要介绍在学校和家庭避震减灾的要点,供全体师生借鉴。

    (1)学校的避震。正在上课遇震时,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、闭眼、蹲坐,尽量卷曲身体,躲在各自的课桌下,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保护头颈,眼睛,掩住口鼻。在操场或室外时,可原地不动蹲下,双手保护头部,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。不要回到教室去。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。必要时应在室外上课。

    (2)家庭的避震。地震预警时间短暂,室内避震更具有现实性,而室内房屋倒塌后形成的三角空间,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,可称其为避震空间。这主要是指大块倒塌体与支撑物构成的空间。室内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是:炕沿下、坚固家具附近;内墙墙根、墙角;厨房、厕所、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。注意千万不要跳楼,不要站在窗外,不要到阳台上去。

    三、地震避险、自救求生的特别要求

    遇到地震,是跑还是躲,我国多数专家认为:震时就近躲避,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,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。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、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(旁)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,开间小、有支撑的地方及室外开阔、安全的地方。地震时应避开人流,不要乱挤乱拥,不要随意点明火,以免遇到易燃易爆气体。不要盲目跳楼。

    特别是在学校避震时,全体教职工要以学生安全为第一,按学校“防震避险、疏散撤离”演练的方法,沉着冷静地指挥学生,按先在教室“避震”等震后再从教室“撤离、疏散”的顺序,有序地指挥学生到操场或广场安全的地方集合。要求全体学生以大局为重,不要慌乱,不要大声喊叫,保持安静,在当堂老师指挥下,积极配合、认真做好“避震”、“疏散”的系列动作要领,尤其在疏散撤离时,不可拥堵、推搡,不可弯腰拾物、系鞋带,严防踩踏等其他伤害事故的发生。

    特此通知

    (请在班级教室张贴)
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政教处
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015年5月15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