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以解酲?
□八(21)班 罗晶
论酲
中山有一人,名为狄希,所酿之酒,取之中山酒。听闻饮中山之酒,一醉千日,昏昏浊浊,梦在他乡不知归。又知唐代诗人李白,以饮酒为乐,逍遥不离酒,写诗不离酒,与明月孤影共舞也不离酒。长醉,醒于梦,归于华。举臂提笔,饮酒抛墨,绝唱千年之曲,跃然宣纸之上。
中山之酒,千日而后即醒;虽李白酷爱于酒,可也有清醒之时,借酒醉,挥墨洒,抒一时之情,叹一己之感,了无遗憾。
然而,一醉千日又如何?常饮酒醉又如何?终可解酲。
但可有一醉不醒?有,亦有。“趋名者醉于朝,趋利者醉于野,豪者醉于声色车马。”逐于名利之人,无一日不醉。又看汨罗畔,屈原高吟:“举世皆浊我独清,举世皆醉我独醒!”何人竟让他如此做出感叹?
解酲
这醉于名利,如何解?
且看一代文豪苏轼,余秋雨先生眼中“温和柔雅如林间清风深谷白云”的大文豪,可这白云,险些让狂风卷散,溃不成军。余先生说他们是“邪恶,低贱,粗暴”,自然皆醉者,欲将东坡共醉。搓捏,倒灌,醉与他。猜思,醉者必败;固然,事实即如此。苏轼不醉,黄州突围后的他依旧不醉,更是多了几分了然。不禁想起,周敦颐的《爱莲说》,“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。”虽处于酒窖,但不与其同醉。
如此说来,何以解酲?
“使生如夏花之绚烂,死如秋叶之静美。”自然的激情,心灵的澄澈,他的永恒字句,比安徒生笔下小美人鱼的歌声还美。冰心作出低低吟诵的曲,是飞鸟的鸣啼,是深海的沉寂,是俊山的傲然,是母亲摇着竹扇说的故事。世人皆知,书是精神的养料,酲为喝醉神志不清之意,那何不读书一回?
“静”乃读书真理,听古人千年绝唱之曲,悟中华千年故事之理。鉴古人之见,晓古人之言。波澜不惊的死水里,涌进一泉清水,源源不断地带动死水,不灭。
举手托腮,思绪放空,飘飘然,离去。清风微拂,云卷云舒,天之清也,云之雪也,心之净也。
试问君,何以解酲?